重新定位旅游业,产业&事业之间该如何抉择?
2022的空气中弥漫着迷茫、焦虑、煎熬,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“风声鹤唳草木皆兵”,处于崩溃边缘的旅游业,犹如迟暮老人,经不起丁点的折腾,韧性已到了一根稻草都能压折的地步,无处安放的情绪,到处寻找寄托。近来与景区之家创始人李晟贤先生没事扯闲篇。围绕旅游还能不能搞?民营资本的还有坚持的必要吗?可能坚持不到春天怎么办?有没有托底的方式或“解放军”、“救世主”搭救?激烈碰撞。
共识:旅游业的特殊性,非一般服务业可比,旅游是最难做的行业!超远距离消费、面对全国竞争、难于重复消费、无法培育客户忠诚度,这些都是其它行业不可想象的。中国成千上万的老板把前半生的财富全部陷在了景区的坑里,这些身经百战的商场高手在此折戟沉沙,跨界的方法论和商战技巧碰到旅游业不灵了。
李晟贤认为:旅游事业与旅游产业之争由来之久。改革开放初期,旅游归外事办主管,其主要职能是接待外宾,这时期旅游属性体现为事业型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国内旅游人次越来越多,国家成立了旅游局,标志着开启旅游属性产业化改造。
国家旅游局确定“马踏飞燕”为中国旅游标志
回顾下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,用魏小安的话总结下:
1.八十年代,以地理学为中心的资源开发;
2.九十年代,以管理学为中心的行业推进;
3.新世纪,以市场学为中心的泛旅游发展;
4.转型期,以多学科合作为中心的深化促进与学科瓶颈(美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、文化学、消费学、市场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地理学)。
旅游发展中渐失自我,旅游学术范式需要其它学科的理论寻得支持或启发,在借鉴中却忽视旅游自身学科的建设,将旅游发展成了一个“鸡尾酒”产业。
01
双属性
旅游属性的定位关乎大家的未来选择,承载着大家的反思及期盼。如果事业属性,洗脚上岸从此老死不相来往;如果是产业属性,坚守待机、还可以再坚持一下。其实旅游具有事业、产业双属性,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做适合的、能做的事情现的更重要,远未到需要绝望的地步,事业属性项目也没有那么多。
旅游事业是社会领域的概念,是旅游公共产品属性,是美好生活的标配。社会领域主要包括: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科技等社会事业,当然也包括旅游事业等。社会事业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,旅游事业主要指政府为人民群众游玩、休闲、度假提供的旅游设施、场所等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》中使用“旅游事业”这一概念,明确提出国家要积极“发展旅游事业,完善旅游公共服务”。该提法与多年来各级政府、产业和学术界总以“旅游产业”或“旅游业”完全不同!简单的一字之差,却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,即由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向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、经济与公益并重的全面发展观转变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》提到“旅游事业”这一概念
旅游产业是经济领域的概念,是旅游的经济属性,属于消费型服务业,满足差异化、个性化需求。一般认为,“产业”指的是经济生产部门,而“事业”则是指人们所从事的、具有一定目标、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。
02
上帝的归上帝,撒旦的归撒旦
依据服务成本约束和经济原则,可将旅游产品供给地分为:旅游核心地、旅游边缘地、旅游卫星地。适合事业的按照事业办,适合产业的按照产业办,不能颠倒,事业与产业属性所要求的条件相距甚远。
◆ 旅游核心地(一二线城市及四大城市群内)鼓励产业导向,集聚效应明显,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;
◆ 旅游卫星地(个别资源富集、禀赋优异),可以承接旅游核心地的游客扩散。
◆ 旅游边缘地(其它地区)事业导向为主,社会效应明显,满足当地市民休闲;
以魏小安的观点做个结尾:旅游发展首先需要研究市场,其次要研究市场与产品的关系,建设一流的产品,第三需要上升到文化层面,有文采则行之久远。但说到根本,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尤其经营的哲学、产品的哲学,最终落脚在美学和常识层面,这也是现在最大的短板,提升审美趣味和旅游常识,提高审美和经营常识水平。
作者简介
张功赞
执惠专家作者、大型文旅集团中层干部,三本非畅销书作者,操盘七个毁誉参半景区,历经几十亿投资沉浮。
今日话题
如何看待旅游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区别?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?欢迎您在留言区发表看法
「 精华文章值得看看 」
执惠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
转载+入群
商务合作
爆料或寻求报道
微信:tripvivid5
微信:tripvividsh
微信:tripvivid